海南八音传承人黄成照:学艺一甲子 唢呐为喜鸣
2024-08-09 11:01 来源: 海南日报 【字体:   打印


黄成照。受访者供图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豌

“气足,唢呐才能吹得好。”8月7日,在定安县龙河镇政府文化室,定安县级海南八音非遗传承人、黄氏海南八音第5代传承人黄成照一边说,一边吹响了手中的唢呐,明亮又具有穿透力的乐器声瞬间响起。

作为海南八音表演队中的唢呐演奏主力,黄成照虽年已71岁,却仍声亮气足。从五岁时开始喜欢,十二三岁开始用自制竹箫和专业唢呐一同练习,再到退休后组织海南八音演奏队,更专注地投身于海南八音演奏中,掌握更多乐器的演奏方法,转眼间,60余年倏忽而逝。

不久前,由定安县文化发展中心选送的海南八音器乐被成功列入海南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作为定安县级海南八音器乐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黄成照60余年的求艺史开始被更多人关注到。

自制乐器,开启学艺路

黄成照有一个专门用来保存唢呐的黑色皮包,其中还放着一把直径约1厘米、长20多厘米的黄色简易竹箫,上面根据吹奏需要,在前后上下钻有不同的孔洞。“这是我十二三岁时,自己用竹子制作的。”黄成照说。

黄成照生于长于定安县龙河镇石塘村。从小,村中有一位名为黄照纯的海南八音表演队领头人,常带队进行海南八音演出;而且黄成照的父亲也是一名唢呐演奏爱好者,常在家中演奏。在耳濡目染中长大,黄成照不知不觉就喜欢上了这些乐器。

“但当时条件不足,很难有自己的乐器。”黄成照说,连父亲的那把唢呐,也是自制,是以红木为杆,以露兜叶编织为喇叭口,并非专业唢呐。因而,小时候的黄成照,自己用竹子制作了工艺相对简单的箫,还时常自己练习运气送气。为了吹奏出像波浪一样的乐声,他还会小心翼翼地撕下芋头叶上的一层白膜,覆盖在竹箫孔上。

十三四岁时,黄成照向黄照纯等人求艺。彼时,黄照纯年事已高,渐渐不再演出,便把自己随身携带演奏的一把铜制专业唢呐传于黄成照,黄成照这才有了自己的第一把专业乐器。

组建乐队,走上专业路

1972年,黄成照高中毕业后,开始投身专业学习唢呐,并与其他乐器演奏者组成海南八音演奏队,受邀到不同乡镇以及定安周边地区演出。由于海南八音曲目基调大多较为喜庆,因而也主要为结婚、升学、祝寿、新店开张等喜事进行演出。

回忆起最初的演出时光,黄成照说,由于组织的海南八音队伍演出在民间深受欢迎,黄成照也逐渐走上了官方舞台。1976年,黄成照受邀在海南军区先进民兵营长表彰会文艺晚会上,参与民乐小组演奏海南音乐,1979年又受邀参加定安县武装部组织的文艺下乡演出。

2001年,黄成照正式退休后,便专心投身于海南八音演出,在本地重新组建起一支12人的海南八音演奏队。同时,经人介绍,他与定安琼剧团二团曾经的培训骨干李圣玉相识,后者拥有演员团队,两人一拍即合,共同在全省各地进行海南八音演出。

“一般每次演出十余人,除乐队外,通常包含4名表演演员。”黄成照说,如今,每年他们能接到三四十场演出,虽然收入不足以养家糊口,但对于黄成照来说,求艺一生,还能凭此有所收入,已是十分满足。

整理创作,开拓传承路

在黄成照的家中,有一个透明文件袋,装着厚厚一沓手写的演奏曲目内容。这些都是黄成照亲手整理而成。其中,既有《大海航行靠舵手》《南泥湾》等传统歌曲,也有琼剧经典片段,还有《拜寿曲》《送京娘》《荷花盛开》等海南八音经典曲目,亦有黄成照原创或改编的各类海南八音演奏曲目,粗略估计有三四十首,其中常演奏的有20余首。

“很多海南八音的曲目都是代代口耳相传下来的,只有落实到纸面上,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黄成照说,还有许多曲目也都需要根据定安本地情况,进行适应性的改编,才能更好地向本地人传递海南八音的魅力,也能够向全省展示定安特色的海南八音。

此外,近些年,他还收了三个徒弟,最年轻的是35岁。在传授技艺过程中,除了口头讲解,黄成照常常不厌其烦地反复多次示范,以便徒弟能够通过听觉和感知更好地学习唢呐吹奏技艺。“现在我们的海南八音演奏队伍平均年龄已经差不多70岁了,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让这项技艺一直传承下去。”黄成照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Baidu
map